香港郵政寄中國香港郵政寄中國香港郵政寄中國
新華社蘭州1月7日電香港郵政寄中國題:脱貧路上的“脊樑”
新華社記者崔翰超、馬希平
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韓家集鎮袁家坪村,一座座黃土山昂然挺立,山路彎彎,勾勒出西北獨有的蒼茫景象。
山有山脊,54歲的村支書任長太則是這座小山村的脊樑。
1月5日,在會寧縣韓家集鎮袁家坪村,任長太(左)和村幹部在走訪村民路上。新華社記者香港郵政寄中國馬希平香港郵政寄中國攝
“脱貧攻堅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,咱也要對得起老百姓的期望。”塑料大棚裏,任長太皮膚黝黑,近15年的村支書生涯,任長太跟着這個小村莊一起經歷了翻天鉅變。
“關鍵時刻挑大樑”。任長太參加工作之初,村裏連個像樣的辦公場所都沒有。而這個深度貧困村裏破敗不堪的景象更是在不斷地鞭策他,任長太逐漸明白,他不只是一個“上傳下達”的“傳話筒”,而應該是帶領羣眾走出困境的領路人,扛起村莊希望的“脊樑”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過去,村裏的路又窄又破,兩頭牛都過不去。任長太決定優先解決行路難的問題。
2011年,在多方努力下,袁家坪村有了第一條“主幹道”,這也是任長太最驕傲的事之一。通過推廣雙壟溝播、平整土地等舉措,日子逐年好轉,但任長太知道許多村民還生活在貧困裏。
1月5日在會寧縣韓家集鎮袁家坪村拍攝的任長太(右)。新華社記者香港郵政寄中國馬希平香港郵政寄中國攝
2013年,脱貧攻堅工作的開展,給這個小村莊撒下了曙光。
“不抱緊產業,脱貧就沒有希望。”任長太認識到,因地制宜搞產業,才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。
搞什麼?怎麼搞?成了任長太心裏的難事。“一畝園十畝田”,一間佔地半畝的塑料大棚每年可收入4000元。通過招商引資和多次研究,2017年,當地決定把塑料大棚種植無籽西瓜定為核心產業進行發展。
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合作解決,但最難的還是“人”的工作。當地早已習慣傳統種植方式,儘管有政府資金扶持,但保守的思想卻讓新的產業難以推廣。
本不善言辭的任長太只能挨家挨户、苦口婆心地做工作,對比較固執的村民,他一個月要入户十次以上。難免有爭吵,但他從不放在心上。
1月5日,在會寧縣韓家集鎮袁家坪村蔬菜大棚內,任長太(右)和村民查看蔬菜生長狀況。新華社記者香港郵政寄中國馬希平香港郵政寄中國攝
“這個黑臉支書,臉黑心紅度量大”是村民對他的評價。
任長太心裏,帶領羣眾脱貧致富是“天大的事”。2018年,腎結石住院手術期間,正值一批大棚開工建設,病牀上他依然堅持工作,手術後僅十天便返回工作崗位。
作物有了,但怎麼賣個好價錢?為了解決銷路問題,任長太用三輪車拉着貨前往各地,瞭解市場行情,最忙的時候,三天兩夜跑了5個縣區。如今,這已成為他每年7月份的“習慣動作”。
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,許多村民紛紛加入了大棚種植的行列。現在,村裏已有塑料大棚892座,日光温室50座。同時通過流轉土地,建成袁家坪村蔬菜產業園。除去分紅,建檔立卡貧困户來此務工,每天還有100元的收入。
1月5日,在會寧縣韓家集鎮袁家坪村村委會辦公室,任長太(右)和村幹部探討工作。新華社記者香港郵政寄中國馬希平香港郵政寄中國攝
產業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轉機。55歲的張偉是袁家坪村的脱貧户,過去一家四口人的年收入剛剛過萬,身患殘疾的他無法從事重體力活,如今通過公益性崗位、在產業園打工等方式,每年收入可達4萬元。
這個貧困發生率曾高達73.18%的荒涼小村,2019年實現脱貧摘帽,2020年貧困發生率為0。同時,全村9個村民小組全部接入自來水,村組道路硬化33公里。
“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基層幹部,羣眾安心我才能睡得踏實。”任長太説。
編輯:楊 晨
責編:王紅巖
主編:史 昆
聲明: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,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!聯繫電話:0931-8688154
ICP備案:隴ICP備11000652號-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:2807210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6212006004 甘公網安備香港郵政寄中國62010002000007號香港郵政寄中國
香港郵政寄中國杜絕虛假報道香港郵政寄中國歡迎社會監督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舉報電話:010-82558163香港郵政寄中國
香港郵政寄中國版權所有:甘肅省廣播電視總枱 香港郵政寄中國香港郵政寄中國香港郵政寄中國
香港郵政寄中國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張蘇灘561號 郵編:730010 香港郵政寄中國